目前分類:醫療保健.健康.養生.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身體不適,卻找不到病因嗎?小心是「自律神經失調」

 
 
 
 
內  容

文/楊聰才診所 楊聰財醫師
案例
楊先生(化名)是一家大公司的執行長,最近半年因經濟不景氣、業務繁忙,鮮少有時間休息。最近幾個月經常出現頭暈、頭重、呼吸不順、心悸、肩頸僵硬及失眠的症狀,同時體力大不如前,力不重新並很容易覺得疲倦、活力下降。

由於楊先生是公司的重要幹部,老闆深怕他得了嚴重的生理疾病,強迫安排他至本院接受高級全身健康檢查,包括:心臟超音波及64切心臟電腦斷層掃描。結果發現除了舒張壓稍微偏高外,抽血檢驗或影像檢查都沒有異常發現。因此,他被進一步安排接受「(心跳變異率)自律神經檢查」,結果發現他有明顯自律神經失調的現象。

「逛醫院症候群」常是「自律神經失調」在作怪

台灣一直有不少民眾會有「逛醫院症候群」,重複做許多檢查,醫師也依照個案所主訴的症狀開立藥物,但是民眾拿了一堆藥物後,自己又當「半個醫生」,自行調整藥物的種類和劑量;另外也有很多有身體不適的民眾,認為找了很多醫院,醫師安排許多檢查後都找不到病因,不如買些地下電台所販賣「成藥」服用因而導致腎衰竭,創造台灣地區民眾中「洗腎患者」所佔比例名列世界前茅,形成另一個不太光榮、而且令醫療專業人員擔憂大眾身心健康的「台灣奇蹟」,其實主要的元兇便是此篇要與大家分享的「自律神經失調」。

什麼是「自律神經」?
我們身體的內臟器官,如心臟、氣管、肺臟、胃、腸系統,甚至生殖功能,都是受自律神經系統(ANS)所調控。自律神經系統(ANS)是周邊神經系統的一部份,它控制體腔內許多的器官和肌肉。在大部分的情況下,我們是無法察覺自律神經系統的運作,因其作用是透過非潛意識主控的反射動作進行之。

自律神經又分兩種,一是交感神經,另一種則是副交感神經。前者使心跳加速、血壓上升、皮膚發汗增加、瞳孔放大、胃腸蠕動減緩,常被稱為人體的「加油器」。後者則相反,它使心跳變慢、血壓下降、瞳孔縮小、胃腸蠕動加快,常被稱為人體的「煞車器」。

讓交感神經發揮作用的神經傳遞物質稱為「正腎上腺素」,如果分泌過多,會提高血中的膽固醇和血壓,但卻降低消化功能。反之,副交感神經發揮作用的神經傳遞物質稱為「乙醯膽鹼」,能夠降低膽固醇和血壓,但可提升消化功能。當自律神經功能產生失調時,只有調整恢復「神經傳導物質活性」相關的作用,才能恢復自律神經功能。因為各種神經都具有良好的可塑性,長時間讓他維持在良好狀況下運作,自然會有適應學習的反應,最後即可恢復自行穩定運作的能力。

自律神經的功能
正常運作的自律神經系統,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系統之間會保持平衡,並對我們體內的內臟器官進行調控,而且有一定的節奏韻律。以一天為單位來看,白天主要是由交感神經執行作用為主,呼吸和心臟機能都非常活躍,體溫和血壓較高,完全是為了白天的活動做好必要的準備動作。到了晚上,則由副交感神經發揮作用,心臟的跳動和呼吸頻率都減少了,體溫和血壓也稍下降,以便休息或睡眠做好準備。

另外生活中如果有壓力的緊急的狀況下,自律神經還有協助我們完成「迎戰」或「潰退」(逃跑)(英文:Flight or Flight)的功能。舉個例子:一個陽光普照,舒爽的日子,你悠哉地在公園散步。突然,一隻發怒的熊出現在前面。你會蓄勢放手一搏,還是轉身逃走?這就是「搏鬥」或是「逃跑」的反應。在這種情況下,你的交感神經活化-血壓上升,心跳加快,消化作用減慢,因而得以應付能量之消耗。不但如此,自律神經系統還會和軀體的運動神經系統交互作用,身體的生理機能得以正常運作。自律神經系統還有影響胃神經系統的第三種分支,會支配胃腸道、胰臟和膽囊等內臟網狀神經網路。

為什麼會「自律神經失調」?
正常情況下,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互相拮抗並同步協調,使人體各種生理功能順利進行。但在長期處於慢性或過度壓力、焦慮、憂鬱的影響下,便會讓自律神經失去平衡,古人所說的「一股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便是指此狀況。自律神經失調時,因為它會「全身性」干擾,便會讓個案感受到比較敏感的部位有「不舒服」的症狀,但是進行器官的檢查卻沒有異常,例如:抱怨「頭痛、頭重感」,安排了腦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檢查,都被告知「正常」的「怪現象」!事實上,自律神經失調的病患相當普遍,只是過去醫院很少提供這方面的檢查,也缺乏具體的治療方法。

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
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可以用「五花八門」來形容,罹病個案的不適症狀甚至可以由頭到腳、在不同部位來回轉移。以下是常見的症狀:
1.頭:頭暈、頭重、頭痛、頭部發麻、發燙感。
2.眼:眼睛疲勞、眼痛、淚眼、眼睛張不開、視線模糊、眼睛乾澀。
3.耳:耳鳴、耳阻塞感。
4.口:口乾、口渴、口內疼痛、口舌異常感、味覺異常。
5.喉嚨:阻塞感、異物感、壓迫感、發癢、異常咳嗽。
6.手:發麻、發抖、疼痛、感覺異常、發冷、發燙。
7.腳:下肢麻木、發冷、發燙、疼痛、腳跟貼地疼痛、肌肉跳動。
8.肌肉、關節:頸部緊繃酸痛、肩膀緊繃酸痛; 全身肌肉疼痛、多處神經痛、 背部及腰部緊繃疼痛、關節倦怠或無力。
9.呼吸器官:呼吸困難、肋間神經痛、呼吸肌肉緊繃酸痛、呼吸道阻塞感、類似鼻塞而無法呼吸、不自主深呼吸或嘆氣。
10.心臟:心悸(感覺到心跳)、心跳加速、心跳強勁、心臟無力感、胸悶、胸部壓迫感。
11.血官循環:血壓起伏變動(會出現假性高血壓)、頭昏眼花、手腳冰冷、臉部潮紅燥熱、起立性暈眩、血氣上衝、偏頭痛。
12.消化器官:食道阻塞感、噁心、嘔吐、胃部發熱、胃部痙攣、腹脹、腹部疼痛、便秘或腹瀉、腸胃蠕動異常、肛門口不快感、便意感頻繁。
13.膀胱:膀胱神經敏感、尿意感頻繁、頻尿、排連不易、排尿後不適感、殘尿感、尿床。
14.生殖器:性功能障礙。
15.皮膚:多汗、不出汗、異常發汗、皮膚乾燥、全身發癢、發燙、發冷。
16.精神症狀:焦躁易怒、莫名奇妙的恐慌不安感、寂寞孤獨感、悲傷感、沒有慾望、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
17.全身症狀:全身倦怠、異常疲勞、全身無力、提不起勁、輕度發燒發燙、缺乏食慾、睡不著、淺眠或多夢、白天賴床睏倦。

自律神經失調的治療
治療自律神經失調,首要之道在個案的症狀以及生活壓力中找出病因,才能讓自律神經功能恢復正常或預防自律神經失調的慢性化。醫師給予抗焦慮、抗憂鬱、安眠或安神鎮靜藥物,並非治療自律神經失調,而是協助改善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潛在原因,提供緩衝期,讓身心平穩。不諱言,「個性體質」因素常是最核心的原因。
例如有些人具有明顯的A(Aggression)型性格: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都追求勝利與成就感,便有極大機率將自己處於過度緊繃以及高壓感的狀態,自律神經因而失調。對於此種個案,我們會指導建議將「大A」調整成「小a」,免得在追求事業成功的同時,卻要付出身心障礙的代價!

如何預防「自律神經失調」?
從專業角度來看,預防「自律神經失調」可以從生活型態、運動、飲食、情緒多元方式切入,養成正確的觀念與技巧。

甲、從「生活型態調適」穩定自律神經
1-不熬夜,調整生活作息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的交感神經活絡,晚上則交由副交感神經,若日夜顛倒,容易造成自律神經失調。
2-不做工作狂 工作時交感神經活絡,休息時副交感神經活絡,若常加班、不停工作,交感神經就會過旺。所以上下班或工作、休閒需要分清楚。
3-增加活動場所 不要老窩在職場,只知道埋頭工作;或待在家裡、當宅神;平日要有不同的活動空間可去,例如公園散步、健身房運動、圖書館看書等。
4-接近大自然 大自然中的芬多精可提高人體的新陳代謝,穩定自律神經。
5-讓身體自然調節體溫 夏天為了應付體溫高,讓身體多休息,人體的副交感神經較活絡。冬天為了不讓體溫流失,換成交感神經系統活絡。然而現代人長期依賴空調,身體調節體溫的功能逐漸減弱,自律神經就容易失調,所以儘量不要依賴冷暖氣,才能讓交感神經正常運作。

乙、從「運動調適」穩定自律神經
1-養成規律的運動 運動會讓腦部分泌一種讓人情緒愉悅的物質(Endorphin,腦內嗎啡),是調節自律神經的好方法。適合項目包括游泳、瑜珈、打太極拳、氣功、靜坐、外丹功、快走等;儘量不做劇烈運動。
2-常做腹式呼吸 呼吸是少數能被人所控制的自律神經節律,吸氣時能刺激交感神經的活絡,吐氣時則刺激副交感神經的活絡。腹式呼吸能幫助自律神經維持在平衡狀態。

丙、從「飲食調適」穩定自律神經
1-均衡飲食 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
2-攝取解除壓力的食物 在平日飲食中,可以多攝取富含維生素B群、卵磷脂、Omega3、醣類、色胺酸、酪胺酸、鈣、鎂、鋅等食物。另外視個人體質,少吃容易誘發壓力的食物,例如刺激性食物(黑咖啡、濃茶、酒等)、油炸食品、高鈉食品(罐頭食品、醃製品、泡麵等)及含糖過高的食物。
3-攝取提升免疫力食物 攝取富含蛋白質、維生素A、維生素B群、維生素C、維生素E、類胡蘿蔔素、多醣體、生物類黃酮、乳酸菌等。推薦食物:大蒜、洋蔥、蕈菇類、優酪乳等。
4-補充抗氧化劑 多攝取抗氧化營養素,防止自由基破壞身體。

丁、從「情緒調適」穩定自律神經
1-學習不緊張、不安、興奮 過度的緊張、不安、興奮,會讓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不規則地亢奮,引發自律神經失調。
2-學習不悲傷、沮喪、失望、鬱卒 悲傷、沮喪、失望、鬱卒,會阻礙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正常運作,引發自律神經失調。
3-不要太ㄍㄧㄥ 過度壓抑情緒,反而讓下視丘與自律神經之間失序,引發自律神經失調。
4-保持平穩的情緒 當人在平靜、放鬆狀態中,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會處於平衡狀態中。
5-不再事事求完美 尤其是A型性格的人,求好心切,最容易患有自律神經失調。
6-紓解壓力 不要萬事皆吞忍,不論是找人聊天、哭泣、逛街購物,給情緒一個宣洩的出口。
7-少動怒以及歇斯底里 大哭大叫或大發雷霆會增加交感神經亢奮。

文章標籤

HU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頭痛、失眠、疲倦、呼吸急促…… 您自律神經失調嗎?

「醫師,我老是失眠!」「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

「我經常莫名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應該是自律神經失調。」

「我也沒做什麼事,整天就全身無力沒有元氣。」「可能是自律神經出問題。」

似乎愈來愈常從醫師口裡說出,自律神經失調這個診斷名詞,罹患自律神經失調的人真的愈來愈多了嗎?

嚴格說來,自律神經失調並非單一疾病,所以沒有自律神經失調的流行病學調查報告,但是臨床上,有自律神經失調的患者的確增加了,因為現代人的生活步調太快,人和人的關係複雜,家人、親密關係複雜,工作及同儕環境也變複雜,金融海嘯、找不到工作的流浪博士......,這些都是壓力來源,而自律神經失調是壓力下引起的症狀,所以有自律神經失調的人愈來愈常見。

神經衰弱到自律神經失調

過去因為腦科學不發達,不了解精神功能,所有不知原因引起的症狀,包括沒事就覺得累、疲倦、突然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盜汗等等,被誤認為是誤犯鬼神,或用精神分析做理性解析,認為可能是童年遇到的衝突,例如和父母的惡劣關係無法化解造成精神困擾,或交了壞朋友引起精神障礙。

對腦科學初步了解後,醫師明白這些症狀可能因為腦本身面對複雜的社會關係而產生的障礙,只是找不出真正病因,「神經衰弱」這個名詞又比起過去的心理學理論還好用,只表示患者的體質比較弱,大眾接受度高,所以這些找不出原因的症狀,都統稱神經衰弱。

但隨著時代進步,神經科學發達了,知道不同的腦神經負責不同功能,腦神經衰弱的解釋太籠統,無法滿足病患想要了解的病因,因此會影響呼吸、心跳、肌肉緊繃等的「自律神經」就被提出來。

當現實生活的壓力很大,造成腦力不足以面對複雜的變動,自律神經會發生警覺度過高的現象。為避開一般人較難接受的「適應困難、焦慮症、憂鬱症」或更嚴重的「精神分裂」等診斷名稱,而自律神經失調也不失於引發種種症狀的真理,所以現在就用這個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自律神經失調,來取代過於籠統的神經衰弱。

腦力不夠 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失調並非單獨「一種疾病」,而是眾多疾病引起腦反應的疾病症狀,各種壓力包括疼痛症、各種精神疾病如焦慮症、憂鬱症等都會加深壓力反應。由於自律神經影響的部位非常多,它的症狀像千面女郎般,讓患者都以為自己真的生了很嚴重又奇怪的病。

很多人會疑惑,為什麼會引發自律神經失調?前文解釋過,壓力會致使自律神經受影響,每個人幾乎都曾有過因為擔心某件事而睡不著,或拉肚子、頻尿,不停上廁所,但是煩惱過了,這些症狀很快就恢復過來,這些現象都是透過一個共同的神經機轉,也就是自律神經在作用,如果一個人自律神經系統平衡力很高,這些現象很快就好轉,如果平衡力不夠,這些症狀和神經功能的變化就可能長時間存在,形成自律神經失調。

為什麼有些人面對壓力,很快就恢復,有些人卻長時間自律神經失調?原因有二:一是壓力實在太多、太大;二是應對變動的腦力不夠。所謂腦力不夠,並不是說人的智慧不足,智慧只是腦力的一種,腦力還要讓人可以耐得住外界造成的衝突的壓力,以及能耐受面對不可知的明天,這種迷惑感的腦力。

誰是高危險群?

和自律神經有關的耐壓腦力,大略分三種:一是面對物理環境壓力的耐壓腦力,例如應對天氣變化壓力的耐受力;二是面對生理環境壓力的腦力,例如應對月經來潮的荷爾蒙變化,或是疾病、服用藥物等引起的生理壓力的耐受力;三是應對人生中酸、甜、苦、辣、澀、鹹等情緒壓力的腦力。一旦出現自律神經失調,就表示當事人某方面的耐壓腦力不足。

容易發生自律神經失調的人,第一種就是有精神困擾的人,這類患者本來抗壓性就低;第二種是休息不足者,包括工作太忙及沈迷上網;第三種是眾多壓力齊來,例如工作、家庭及情感等,都出問題,負擔太重;第四種高危險群是疾病纏身的人,因為疼痛也是很大的壓力。

其實可以說,到處都是高危險群,因為現代社會傾向於過著瀕臨自律神經失調的生活。

自律神經失調症狀百百種

幾乎所有症狀都可能和自律神經失調有關。「老是覺得心慌慌,快要心臟病發」、「呼吸急促氧氣不足,像是氣喘發作」、「肚子老是痛,一下便秘一下拉肚子」、「每天起床就覺得沒元氣」,生氣緊張時可以「怒髮衝冠」,害怕時腳底發寒、冷汗直流,可以說從頭皮到腳底,血管及皮膚等等,幾乎所有症狀都和自律神經有關。

自律神經的變化常會連帶發生肌肉張力增加。因為當面對危險或是不好的情況,腦的警覺度提高,自律神經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大系統,會一起動員,讓全身所有的器官及組織來配合,最主要地,肌肉要隨時用力,準備迎接挑戰或躲避逃跑。所以,絕大多數自律神經失調的病人都有頭痛症狀,因為警覺性會讓人肌肉繃緊,頸部及肩膀僵硬痠痛。緊張時,肌肉的收縮肌和舒張肌同時用力,全身肌肉張度過高,身體過度消耗氧氣及葡萄糖等能量,人也容易全身無力、易累疲倦、沒有元氣。

除了這些共通症狀外,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很千變萬化,有些人會以氣喘等心肺功能症狀為主,有些人則是容易手腳冰冷,讓人奇怪:同樣都是自律神經失調,症狀表現為什麼不一樣?

實際情形是,自律神經雖然不受意志控制,卻很容易被暗示,而且還有學習效果。有些人可能看過親人罹患心臟病,甚至因而過世,就特別擔心心臟,自律神經失調時就會以心跳過速為主。

明明不舒服 為什麼查不出來

由於自律神經失調影響的,只是器官及組織表面上的神經功能,但患者本身器官及組織結構完好,所以檢查儀器往往查不出問題。一般人得知檢查一切正常,可能會很高興,但老覺得不舒服的自律神經失調患者聽到檢查不出問題,反而會更焦慮,以為:「我病情這麼嚴重,醫師卻檢查不出來,表示我的病一定很嚴重!」自己嚇自己,症狀愈來愈加重。

如果就醫時選對了專業的精神科醫師,或遇到警覺性高的醫師,告訴患者「檢查雖然顯示沒有器質上的問題,但並不表示真的沒問題,而是功能上失去平衡」,讓患者知道有人了解他的病痛,他反而會如釋重擔,覺得自己終於有救了。

自律神經是很奇妙的系統,很容易受暗示,所以可能只要醫師給點安慰、或吞顆維他命,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很快就穩定下來。

操練腦力才能治病

自律神經失調要獲得好的治療效果,必須從根本問題解決,學習因應壓力。不過,還是必須以藥物來緩解症狀,例如,有心跳過速或換氣過度等急性不適症狀時,主要是交感神經過度亢奮,可以給病人穩定交感神經的藥物;如果是腦神經觸發點部位引起的問題,可能開抗焦慮藥物,先使患者腦部穩定下來,或依病情的嚴重度,也可能上述兩種藥物都用。

緊急時給藥很重要,因為壓力除干擾腦細胞功能外,還可能造成結構永久傷害,藥物能讓腦細胞受傷的功能部份回復,不讓傷害變永久,也能避免患者對自己健康信心不足,否則治療效果一直不好,病人很容易對醫生、對自己的健康沒信心,以致於到處逛醫院,拿藥吃了沒效,丟著,造成醫療損失,慮病症也讓患者身心都受煎熬。

但很重要的一點是,藥物雖然在短期解除症狀,但不能只靠藥物,因為藥物的作用只有短暫,而且藥量太大也會造成反應變慢,影響思考及行動,所以更重要的治療,是要學習如何加強自我對腦的操練,增加面對現實種種困擾的腦力,也就是「足定氣靜法」的心腦操練。

慢活更「快活」

要讓自己的腦力足以負擔壓力,迎接各種變化,首先要有充足的休息,休息夠了還要有適當休閒,最重要的是生活優閒一些,不要太急,當壓力問題只在初期,只要透過生活型態改變,就可以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

因為生命和心跳一樣,都依著一個節奏運行,如果從早到晚都在想著工作的事,晚上還要看電視或上網辦公,連閉著眼都在思考,變得沒有夜晚,生活沒節奏感,腦神經也會失去健康。

人生的價值觀也要跟著改變,要問自己的生活「充不充實」,不要盲目追求「忙碌才像大人物」的生活,放鬆泡茶、喝咖啡,檢查自己的生活,調配時間、安排順序。學習「慢活」的人生哲學,會讓人更「快活」。

不過,生活型態的改變,只針對自律神經失調的情況還沒有「習慣化」;一旦自律神經失調已經成為習慣,就要從心腦操練做起,練習足定氣靜法,每小時3分鐘讓腦休息,恢復節奏感,預防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兩大系統: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

13-22-2自律神經指的是無法靠人的意志,而是大腦自主管理的神經,主要控制人的呼吸、心跳、體溫及血壓,分為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

交感神經像車子的油門,而副交感神經像剎車。當交感神經亢奮時,人的心跳會加快、呼吸急促、血壓上升、腸胃蠕動變慢。傳遞的激素為正腎上腺素,它會讓人肌肉緊繃,隨時保持警覺、提高注意力。

副交感神經的作用則是抑制,當副交感神經在人體踩剎車時,心跳就會減緩、血壓降低、呼吸變慢、腸蠕動增快,讓人鬆弛休息,得以增進消化並保存體力。

一天當中,白天是交感神經較旺盛的時間,讓人體機能可以面對白天忙碌的生活;夜間則是副交感神經活動的時間,減緩心跳、血壓、體溫等節律,為睡眠做準備。因此若自律神經失調,在白天該有體力工作時卻全身無力、疲倦,到了晚上卻神經亢奮,失眠無法入睡,就會引起各種症狀。


足定氣靜法,給神經系統做SPA

足定氣靜法可以說是對神經系統的按摩。足定氣靜,意思是站得穩,氣要定,就不容易緊張。

總共有四個步驟,可坐在舒服的椅子上,或躺在床上操練。

步驟1:放鬆肩膀。擴胸,把肩頸肌肉往下拉,感覺到肩頸肌肉放鬆。因為肌肉一緊張,肩頸肌肉會很明顯拉上來。

步驟2:做5次腹式深呼吸。先吸飽氣,憋氣2、3秒,然後吐氣。重點是感受深呼吸時,橫膈膜向下壓,腹部肌肉整個放開的感覺,一定要體會這種感覺,才會真的傳達到大腦,讓大腦感覺肌肉放鬆。

步驟3:再做5次腹式深呼吸,同時加上腳趾的動作。吸氣時用力收緊腳趾,像要抓住地板般,憋住2、3秒後,吐氣、鬆開腳趾,頭腦想著腳趾放開的感覺。因為腳趾肌肉很小,用力抓緊再鬆開的動作,會有用力後的疲倦感,微血管的血液會再補充,而有熱熱脹脹的感覺。

步驟4:恢復正常呼吸,但同時做收緊、放開腳趾的動作。改採一般的呼吸方式,以免過度換氣,但此時心緒不要想腳趾,轉而想整個腳底的感覺,讓微血管擴充瀰漫整個腳底。

這四個步驟的特點,是能讓大腦從頂放鬆到底,因為掌控腳底的位置,是在大腦頂部,而掌控呼吸是在大腦底部的腦幹,掌控腹部則在腦中間部位,所以等於整個腦神經都按摩到了。

這套足定氣靜法可連做15分鐘,在頭兩輪深呼吸後,不要再深呼吸,只需輕鬆平穩地呼吸,並輪流把意識放在肩膀、腹部再想到腳底,深深地感受肌肉放鬆的感覺。建議日常生活中,不論何時,即使是開會中,每小時都可做一次,甚至只要3分鐘,讓你的腦隨時可以「放下」。

Q:自律神經失調可以檢查嗎?

A:目前的醫療檢查工具很難偵測到自律神經的功能強弱,因此主要是用排除法,去除器官病變的可能,來了解是否只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

當患者抱怨某些主要症狀,如腹瀉或便秘,或心跳問題、呼吸心肺功能的問題,首先可以從患者抱怨的症狀先行檢查,確認沒有器質上的問題,也可同時檢驗血液,確認沒有甲狀腺機能障礙等內分泌問題,並且要詳細問診,釐清是否因服用藥物引發的副作用。若都已經排除器官病變這些情形,而且症狀隨著壓力大小而起伏不定,應該就是自律神經失調了。

另外,也可以從肌電圖檢查發現。當肌電圖檢查顯示患者肌電的聲音頻率太快,也表示患者肌張力太高,可能有自律神經失調的情況。

Q:自律神經失調該看哪一科?

A:最好趕快就診精神科醫師。然而好的家醫科或神經科醫師或許能提供初期患者不錯的建議,但若是自律神經失調已經成為慣性,或這些醫師開的藥及建議改變的生活型態等,都無法有效治療時,那就非得找精神專科醫師診斷及治療不可。

很多人怕看了精神科就被定位為「精神不正常」,也有人以為「自律神經失調」要找神經科。其實精神科主治的是腦功能,包括情緒的功能、行為的功能、認知的功能及生理趨力,而神經科主要治療腦結構的問題,患者不要自限於社會對精神科的污名,耽誤治療。

Q:自律神經失調是憂鬱症嗎?

A:憂鬱症和自律神經失調有很大的關聯,但並不一定劃上等號,只有連帶合併焦慮症狀的憂鬱症才會有自律神經失調。不過大多數的憂鬱症患者,處理事物沒有效率時,常會合併焦慮症狀。

Q:自律神經失調能根治嗎?

A:只要能及早面對並接受自己的問題,自律神經失調是可以根治的。自律神經失調是一個訊號,而非終結結果,就像人發燒時,顯示可能有感染一樣,自律神經失調也是自我提醒腦力無法負荷壓力的警告訊號。

研究已經發現,太大的壓力會造成腦海馬迴萎縮,長期將影響情緒及記憶,為避免壓力形成大腦結構性病變,及早用藥消除壓力對腦的傷害並恢復腦功能,並且充分了解自己腦力的缺點,進行心腦操練,根治自律神經失調非夢事。

Q:失眠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嗎?

A:大部份自律神經失調的患者都會有失眠的現象,一來因為壓力大,人的肌肉張度很高,很難放鬆下來休息;二來因為腦功能中,睡眠中樞的機轉非常敏感,不管是環境的壓力、生理的壓力及情緒的壓力,都可能引起失眠

 
文章標籤

HU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血液酸鹼平衡的重要

 

  日本醫學博士片瀨淡說:「人的健康操之在血液中酸性與鹼性平衡,人體本身即擁有促進健康的本能」。據東京大學醫學部之研究,測定600名癌症患者唾液之酸鹼性,結果有90%是酸性,更料到其85%竟為PH5.8以下之強烈酸性液體此種驚人的事實,足以證明酸性體質對人體不良的影響,因此在平時就要將體液保持微鹼性,並持有自立治療疾病的體質加上適當而切實的攝食與運動,這就是健康的原動力。「酸鹼平衡」是健康的第一要務。細菌無害只有酸毒的血液,使細胞中毒老化衰亡時,細菌才會猖狂施虐於細胞組織。

 

2.酸性體質是健康的殺手

 

  大家都知道,鈣為鹼基根,磷為酸荃根,所以血清鈣離子一增加,血液就變成鹼性,稱為鹼性體質。如果血清磷增加,血液就變成酸性,稱為酸性體質。從醫學研究中得知正常人體呈鹼性體質,但是現代人吃的食物中,肉,米,蛋黃,酒等都偏向酸性。使得身體長久下來成為不健康之酸性體質。台灣十大死因有七項和長期不良的酸性體質有直接的關係,所以如何調整身體保持鹼性體質成為現代人健康上的重要課題

 

3.由血液之酸鹼性來判斷健康與否

 

人的血液酸鹼值決定於鈣的含量,也就是當鈣充足時便能造就健康的弱鹼PH7.35,而當鈣不足時便呈現酸性多病體質PH7.0以下,綜合歸納有下列三點:

 

(a) 弱鹼性的血液呈潺潺性而能保持血液循環之順暢帶氧量及養份增加,使細胞能充份的攝取適量的必須營養素,以行使代謝作用,而增加細胞的活力與生命。

 

(b) 鈣離子不但能防止血管硬化,能解促使血管硬化的化學廢物,並可清除溶解附著於血管壁上之油脂(膽固醇,中性脂肪,三甘油脂等),使周邊血管彈性增加及血管的通暢性,促使血液循環正常,尤其是毛細血管及末稍的微血管之膽固醇和代謝廢物,減輕心臟的負擔,防止許多跟心臟有關之疾病。

 

(c) 弱鹼性體質不但是一個健康的現象~免疫力,抵抗力,天然自癒力都保持良好狀態,也能使很多的病原菌或過濾性病原體(化膿菌,傳染性病菌,結核病菌,感冒過濾性原體,瘤毒病及其他所有病原體),均無法在人體內繁殖生長。

 

相反的,如果體質傾向酸性,血液酸化,便有下列幾種不良現象,而導致虛弱多的結果:

 

(a) 酸性血液呈粘稠度高的糊狀,致使血液載氧量及養分不足,血液循環緩慢不能順暢,血管容易硬化。

 

(b) 在酸性血液裡,必使膽固醇,中性脂肪,三甘油脂沈積血管中,使血管粥樣化,血管通道逐漸縮小甚至加速血管硬化及阻塞,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c) 由於酸性血管會造成許多血液循環之障礙,致使化謝廢物無法排除,造成各種病原逐漸繁殖成為病灶。

 

  由以上之正反兩面的結果,能很明顯的了解血液的酸鹼是否正常,往往是決定人的健康之重要因素。當人的血液屬於弱鹼性時,便能促使血液循環正常,便人體細胞,組織器官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素,水分及氧氣都能順利的送達各部位,同時對於代謝廢物及二氧化碳亦能順利排出,使細胞能行使正常的新陳代謝功能,使病毒細胞無法繁殖滋長,病態自然會從人體中消失。反之,則酸性污濁的血液,在血液循環中,會因不通暢而無法運送各種養份,水分,氧氣到身體各部位,亦無法將代謝廢物,二氧化碳排除,細胞不能正常的完成代謝功能,各種器官功能也會下降,身體的百病便會不斷的產生,最後衍生為各種病症。是故百病之在於~血,而中國醫學自古以來亦認為血液主導人體之健康,血液所衍生之一切問題便是中醫之主張與獨到之處。例如:補中益氣之樂方,針灸,推拿按摩,及各項氣功,不就是在於促進血液循環及其他相關功能嗎?而如今現代醫學亦證明從事於心臟血管之研究,能使人類的壽命延長20-30年,在此相互印證之下,我們更應相信要想健康,血液幾乎可以說是健康的不二法門。

 

4.酸毒的血液是什麼?

 

污染的血液就是酸毒的血液,確切的說:血液中充滿過多的脂肪,蛋白質(膽固醇),二氧化碳及非細胞生長所需的硫酸,尿酸,焦葡萄酸,鉻酸,水銀(汞)和其他化合物如:多氯聯苯,D.D.T等物質以致血液酸毒化。

 

的確,可以證明在不自然的生活當中,血液變成酸性,即容易生病。各種藥品確實可以抑制或殺死病原菌。但是大部份的藥品都會使身體酸性化,所以成人病體是比較困難恢復的。隨便的投藥是危險的。

 

5.血液酸性化的原因

 

人在一天24小時由口鼻要吸入約13.6公斤的空氣(氧,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氣體)由口吃進約20磅左右的食物(水,油,米,魚,肉,糖,水果,蔬菜,藥品,礦物質等等)空氣自肺溶解入血液,食物由消化系統吸收進入血液。不潔的空氣,污染的食物終將污染血液,下面即是污染的過程:

 

(a) 工廠,汽車,飛機等排出的毒煙中充滿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酸,氯氣等氣體,當空氣中充滿過多以上多種氣體會直接侵害人類的鼻,喉,氣管。當它被吸入肺中,溶入血液成污染血液的酸性物質,根據以上人體每天吃反13.6公斤的氣體計算,這樣污染的空氣溶入血液中的酸性物質是相當可觀的
數目及致命的主因。

 

(b) 水質污染:工廠排出的廢水,農藥的使用,即水中含有許多有害物質。水是人體中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物質。我們每天攝取水量約在數千cc以上,純淨的水是健康的必需品。污染的水質會造成不可計數的損害,像日本發生的水銀事件,台灣沿海嘉義地區的烏腳病等都是水質不良所引起的原因。

 

(c) 美食的污染:一般通稱的美食即雞,鴨,魚,肉以及米,麥,色香味俱全的加工罐頭,添加大量磷酸鹽或其他防腐保鮮的食品,例如米中,磷鈣之比約為27:1,雞肉280:6,豬肉270:4,磷為鈣的70倍之多,依酸鹼的營養觀點來看,米麥,肉類乃是高酸性的食品,攝食太多是會污染血液使身體失去酸鹼平衡。

 

(d) 缺少運動:缺少運動會使脂肪積聚細胞,由於燃燒醣類養份產生的二氧化碳不容易隨血液迅速循環排出體外,而積存在血液中污染血液。使人疲勞不易恢復。

 

(e) 成藥污染:長期服用藥品會使我們的身體變成酸性體質,並使血液呈酸性,所以靠藥品生存是恐怖的生存。

 

6.血液中之鈣離子

 

人的血液約有5公升,由血球和血清等合成,而含於血清中之鈣量以健康人為例,在100cc中存在約10mg,在這10mg的鈣中,單獨活潑運動的“鈣離子”有4mg,和血清蛋白結合之「結合型鈣」佔6mg。鈣離子的量依身體狀態而變化,但結合型鈣的量不會變化。「鈣離子」在健康時約為4mg,但如有疲勞或有輕微病症時,將少於3mg,又患慢性症狀時,降為2.5mg,如更為嚴重病症狀時,就減到1.5mg左右。說清楚一點,就是把採樣的血液收置不久,血球就沉下去,上面蓋了一層澄清透明的黃色液體,這液體在醫學上叫做「血清」。

 

在血清100mg中含有10mg的鈣質,從許多專家實驗結果,健康人與病人的鈣質比量幾乎是同量的,所以大家認為鈣質與健康並沒有大的關係,這是錯誤的說法。其實根據實驗發現,人體中的鈣質可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一為蛋白「結合型鈣質」,而另一為單獨運動的「鈣離子」。通常健康人體內的蛋白結合型鈣質與鈣離子的比例是6比4,即100mg的血清中,蛋白結合型鈣質佔6mg,鈣離子佔4mg。一但疲勞或生病時,鈣離子就減少,蛋白結合型鈣質卻增加。其比率與疲勞的程度及病狀的輕重又有密切的關係。病狀愈是嚴重,鈣離子也愈低,到臨死時約減至1mg。由此可知,要保持身體的健康,必須要設法去增加血清鈣離子,並使身體為鹼性體質。

 

 
文章標籤

HU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體酸性化---現代人的「百病之源」

健康人的血液是呈弱鹼性的 , pH值大概是7.35到7.45之間 , 一般初生嬰兒也都屬弱鹼性體液 , 但隨著體外環境污染及不正常的生活 , 飲食習慣 , 使我們的體質逐漸轉為酸性。
據一項都市人群健康調查發現 , 在生活水準較高的大都市裡 ,  80%以上的人其體液pH值經常處於較低的一端 , 使身體呈現不健康的酸性體質。

人體的體液偏酸的話 , 細胞的功能就會變弱 , 人體的新陳代謝就會減慢 , 廢物就不易排出 , 腎臟 , 肝臟的負擔就會加大。 所以「酸性體質」者常會感到身體疲乏 , 記憶力減退 , 腰酸腿痛 , 四肢無力 , 頭昏 , 耳鳴 , 睡眠不實 , 失眠 , 腹瀉 , 便秘等 , 到醫院檢查卻查不出什麼毛病 , 如不注意改善 , 繼續發展就會形成疾病 。

日本著名醫學博士柳澤文正曾做過一個實驗:找100位癌症病患抽血檢查 , 結果100位癌症患者的血液 , 都呈酸性。據統計 , 85%的痛風 , 高血壓 , 癌症 , 高脂血症患者 , 也都是酸性體質。 因此 , 這些醫學專家認為:人體的酸性化是「百病之源」。

☻ 由於酸性過多而引起的病症大致分為四類 --

  1. 強酸與鈣 , 鎂等鹼性礦物質結合為鹽類 ,  即固體酸性物 , 易導致骨質疏鬆症等疾病 。
     
  2. 強酸或酸性鹽堆積在關節或器官內引起相應炎症 , 易導致動脈硬化 , 腎結石 , 關節炎 , 痛風等疾病 。
     
  3. 酸性廢棄物堆積 ,  使附近的毛細血管被堵 , 血液循環不暢 , 易導致糖血尿 , 腎炎及各種癌症 。
     
  4. 胃腸道酸性過多易引起便秘 , 慢性腹瀉 , 尿酸;胃酸過多易導致燒心 , 反酸 , 胃潰瘍等。
    另外 , 酸性體質會影響孩子的智力 。

☻ 六大原因造成現代人身體酸性化 --

  1. 飲食結構不合理
    專家指出 , 科學的飲食習慣是酸鹼食物比例為 1:3 , 但是現代人飲食中的主食往往是精米 , 白麵 , 雞鴨魚肉蛋 , 而這些都是酸性食物 , 據分析 , 這樣的飲食習慣其酸鹼比例正好相反 , 為3:1。因此 , 長期攝入過多的酸性食物是導致人體酸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
     
  2. 運動不足 :
    在陽光下多做運動 , 多出汗 , 可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酸性物質。 但現代人以車代步現象愈來愈多 , 運動量大大減少 , 長久下來便會導致酸性代謝物長期滯留體內 , 因而造成體質的酸性化 。
     
  3. 過重的心理負擔 :
    由於現代生活節奏加快 , 人們在日常生活 , 工作和感情上承擔著不同的壓力。當這種壓力得不到釋放的時候 , 便會對身體造成影響 , 從而導致體質的酸性化 。
     
  4. 不良嗜好 :
    煙 , 酒等都是典型的酸性食品 , 毫無節制的抽煙 , 飲酒 , 極易導致人體的酸性化 。
     
  5. 生活不規律 :
    如徹夜唱卡拉OK , 打麻將 , 夜不歸宿等無規律生活 , 都會加重體質酸化 。
     
  6. 環境的嚴重污染 :
    由於飲用水 , 農作物 , 家禽魚蛋等造成嚴重污染 , 人們攝入這些含有害元素的飲水 , 食物和吸入有害空氣 , 其中的酸性物質也會滯留在體內 , 逐漸造成體質酸性化 。

☻ 自主「減酸」 , 走向健康 ...

若想擁有一個健康的體質 , 適度的運動和良好的飲食是不可缺少的 , 所以平時要多做有氧運動 , 鍛鍊身體 , 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樂觀 , 開朗 , 積極的生活態度。當然 , 最有效的方法還是從改善自己的飲食習慣入手。簡單地說 , 就是透過多吃鹼性食物 , 少吃酸性食物 , 就能直接調整體內酸性環境 。

那些食物最能改善體內的酸性環境呢?

海帶可以說是鹼性食物之王 , 多吃海帶能有效調整酸性體質。所以平時常感到勞累 , 疲乏 , 渾身酸痛的話 , 不妨多吃海帶 。

此外 , 人們常說喝茶能解乏 , 除了茶葉中的興奮成分外 , 茶鹼能「中和」體內的酸性物質 , 也有緩解疲乏的作用 。

酸性體質是人體大量攝入高脂肪 , 高蛋白 , 高熱量食物的結果 , 那麼平時就應儘量少吃這些食物。實在想吃時可以把它們和鹼性食物一起搭配 , 譬如燉肉時放些海帶 , 燒牛肉時加些蘿葡...等等 。

☻ 常見食物的酸鹼性  :
  1. 強酸性 : 蛋黃 , 乳酪 , 白糖 , 西點 , 柿子 , 烏魚子 , 柴魚等。
     
  2. 中酸性 : 火腿 , 雞肉 , 鮪魚 , 豬肉 , 鰻魚 , 牛肉 , 麵包 , 小麥 ,  奶油 , 馬肉等。
     
  3. 弱酸性 : 白米 , 花生 , 啤酒 , 油炸豆腐 , 海苔 , 文蛤(蜆) , 章魚 , 泥鰍等。
     
  4. 弱鹼性 : 紅豆 , 蘿葡 , 蘋果 , 甘藍菜 , 洋蔥 , 豆腐等。
     
  5. 中鹼性 : 蘿葡乾 , 大豆 , 胡蘿葡 , 番茄 , 香蕉 , 橘子 , 香瓜 ,  草莓 , 蛋白 , 梅乾 , 檸檬 , 菠菜等。
     
  6. 強鹼性 : 葡萄 , 茶葉 , 葡萄酒 , 海帶 , 天然綠藻類。

☻ 哪些人的身體容易「發酸」 :

  1. 熬夜一族 ...
    晚上 1:00以後不睡覺 , 人體的代謝作用會轉由內分泌燃燒 , 用內分泌燃燒產生的毒素會很多 , 會使體質變酸 , 通常熬夜的人得慢性疾病的機率會比抽煙或喝酒的人都來得高。所以每天儘量在晚上12:00以前睡覺 , 不要常熬夜 , 若非要熬夜 , 一星期以一次為限 ! 熬夜時不要吃肉 , 儘量吃碳水化合物 , 這樣隔天才不會很累 , 可把傷害減至最低。
     
  2. 宵夜一族 ...
    凡是晚上 8:00以後再進食就可稱作宵夜。吃宵夜隔天易疲倦 , 爬不起床 , 肝也會受損 , 因為睡覺時 , 人體各器官活動力降低 , 處於休息狀態 , 這時讓食物留在腸子裡會變酸 , 發酵 , 易產生毒素 , 傷害身體。
     
  3. 早餐的「逃兵」 ...
    一天三餐中 , 早餐最重要 , 但許多人不吃早餐 , 一早空著肚子 , 體內沒有動力 , 會自動使用甲狀腺 , 副甲狀腺 , 下腦垂體等腺體 , 如此易造成腺體亢進 , 體質變酸 , 長期下來易導致各種慢性病。
     
  4. 「 精食 」一族 ...
    少運動且整天坐在辦公室的上班族最容易犯這種錯誤 , 因為吃得少 , 又刻意選擇很精緻的食物 , 少吃粗糧 , 這類人的腸子老化得特別快 , 肝功能也會變差 , 排便是黑色的而且常會便秘。因為精緻食物缺乏纖維素 , 會導致腸子功能變差 , 甚至萎縮 , 你所吃的食物變成了毒素 , 使你體質變酸 , 慢性病也開始了。

☻ 測測你的體質是否「變酸」了 ---

  1. 晨起精神不佳;
     
  2. 夜裡睡不舒服(失眠);
     
  3. 整天都感到很累;
     
  4. 工作想速戰速決 , 沒有持久力;
     
  5. 情緒不穩定 , 容易發怒;
     
  6. 易被蟲咬;
     
  7. 常患皮膚病;
     
  8. 常發燒或感冒;
     
  9. 有高血壓 , 低血壓 , 肝病;
     
  10. 有糖尿病 , 腎臟病 , 痛風;
     
  11. 經常頭疼 , 腿痛 , 肩酸 , 腰酸;
     
  12. 身體肥胖;
     
  13. 有胃病 , 胃潰瘍;
     
  14. 有過敏症 , 便秘;
     
  15. 有哮喘 , 失眠 , 神經衰弱;
     
  16. 食欲不振;
     
  17. 牙齦易出血;
     
  18. 傷口易化濃;
     
  19. 喜歡喝(碳酸)飲料;
     
  20. 喜歡吃肉食 , 油膩食物;
     
  21. 喜歡喝酒;
     
  22. 喜歡吃甜食;
     
  23. 喜歡吸煙。

研究人員發現 , 人在25歲時 , 身體血液就開始酸化 , 如果你過了30歲 , 並出現上述 6~8種情況 , 那你的酸性體質已有相當程度 , 怎麼辦? ! 儘快採取「減酸」措施吧 ! 
 

文章標籤

HU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